即使我没有见过您,没有问过您的病史,我也能肯定的回答您:您不是瘢痕体质!
因为“瘢痕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结果,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是可调控的核心环节”。以下从瘢痕形成的机制、手术操作的影响、术后管理的作用三方面详细阐述:
一、“瘢痕体质”并非绝对概念,而是风险因素的综合体现
临床中所谓“瘢痕体质”,通常指个体存在更高的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倾向,其本质是遗传易感性、皮肤特性(如深色皮肤)、局部微环境(如张力、感染)等风险因素的叠加,而非单一“体质”决定。现有研究表明:
- 遗传因素仅影响瘢痕形成的“易感性”,而非决定性。例如,瘢痕疙瘩存在家族聚集性,但并非所有携带相关基因的人都会出现异常瘢痕,其发病仍需“手术创伤”或者“感染”这一诱因。
- 即使是高风险人群,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干预也能显著降低瘢痕增生风险。例如,瘢痕疙瘩患者若采用“手术+放射治疗+硅胶制剂”的综合方案,复发率可从单纯手术的50%-100%降至10%以下。
因此,“瘢痕体质”更应被视为“高风险因素集合”,而非瘢痕增生的唯一原因,手术和术后管理对最终瘢痕是否增生严重这一结果的影响占比更大。
二、术中操作是瘢痕增生的“源头控制”,分层缝合、减张缝合和微创原则至关重要
手术操作直接决定切口的愈合质量,是预防瘢痕增生的第一道防线,“分层缝合、减张缝合、微创操作”均被多项指南证实为手术的核心技术:
- 分层缝合:减少组织错位与炎症
分层缝合(皮下、真皮、皮肤逐层对位)可避免不同组织间的过度牵拉和愈合不良,减少局部炎症反应。若缝合层次混乱,会导致切口周围组织张力分布不均,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,胶原沉积紊乱,最终形成肥厚性瘢痕。
- 例如,腹部手术中若仅缝合皮肤层而忽略皮下脂肪和筋膜的对位,会导致皮肤张力增加,瘢痕宽度显著增加。
- 减张缝合、分层缝合:降低机械刺激对瘢痕的“持续诱导”
切口张力是瘢痕增生的最强诱因之一。减张缝合+分层缝合(如使用慢吸收缝线、皮下+皮内缝合)可通过分散切口张力,减少对成纤维细胞的机械刺激,从而降低胶原过度合成的风险。
- 微创操作:减少组织损伤与炎症负荷
手术中的过度牵拉、电刀使用不当、止血不彻底等“非微创”操作,会导致额外的组织损伤和出血,激活局部炎症反应(如白细胞浸润、细胞因子释放),进而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。例如,电刀高温可导致切口边缘组织坏死,愈合时间延长,瘢痕增生风险明显增加。
三、术后早期抗瘢痕治疗是“延续防护”,可阻断瘢痕增生的病理进程
瘢痕形成是一个持续6-12个月的动态过程,术后早期干预能阻断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、胶原沉积的关键阶段,其作用不亚于术中操作:
- 早期启动时机:伤口上皮化后立即干预
瘢痕增生的“窗口期”为术后1-3个月(此时成纤维细胞活性最高),若错过这一阶段,瘢痕一旦进入增生期(红色、隆起、质硬),治疗难度将显著增加。
- 指南明确推荐:术后伤口拆线、上皮化后(通常1-2周),立即开始硅胶制剂(凝胶/贴片)、内减张等干预,可使高风险患者瘢痕增生率明显降低。
- 多手段联合:覆盖瘢痕形成的多环节
术后管理需针对“张力、炎症、胶原代谢”多靶点干预:
- 硅胶制剂通过保湿和 occlusion 作用,减少角质层水分流失,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(文档1、8);
- 压力疗法(20-30mmHg)通过机械压迫减少局部血流,降低胶原合成(文档10);
- CO2点阵激光可全面改善瘢痕红斑、充血、增生、瘙痒、疼痛和功能障碍。
所以,请记住吕开阳医生的认识,您不是瘢痕体质/疤痕体质!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这个不正规的诊断,给您的求诊带来负面影响,甚至放弃治疗。只要按照我的综合方案来治疗,一定会明显改善,幸运的 ,还能完美如初呢!

如需咨询,请从我的抖音视频挂载的小荷健康咨询。